
“700年前,女人竟然穿开裆裤!”1988年,江西出土一女尸,考古队员小心褪下她身上的衣服,脱到下面时,竟然惊呆了!
原来,在1988年9月28日,江西九江德安县的一个施工地发掘出一座宋代砖室墓穴,并在墓穴中发现一个巨大的青石棺椁,上面雕刻着古朴的花纹,看棺椁的外表,至少有300年的历史。
该石棺没有任何塌漏和缺角,保存完好,也就是说棺内的各种信息受损的可能性很少,这对于考古极其有利的。
那棺椁里埋葬的是谁?属于哪个朝代的呢?女人穿开裆裤又是怎么回事?
9月29日凌晨,惨白的月色透过玻璃照在德安博物馆,随着“咯吱、咯吱”响声,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撬开石棺。
当石棺盖完全挪开,一股异味就迎面扑来,接着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是,两块青石板盖在一座朱红木棺的上面,其中一扇石盖刻着“有宋安人、周氏之墓”。
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墓的主人是宋代一名姓周的妇女。
另外一扇青石块应该属于“墓志铭”,上面刻有153字,通过墓志铭确定了该名妇女是新太平洲(现在安徽境内)通判吴畴的妻子,死时年仅34岁。
那么年纪轻轻,她又因何过世呢?
石盖下面是一副厚重的朱红楠木大棺,在棺材和石棺之间,填满了石灰,防腐措施做得非常好,当众人合力打开棺盖,一幅长约2米,宽约60厘米的绢质彩绘星宿图首先映入眼帘。
掀开星宿图之后,所有人都愣了,本以为看到的是一副早已腐烂的尸骸,没想到墓主的尸体竟然完好无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。
工作人员试着拨了拨尸体,发现肢体还有一定的柔软度,环节还能微微摆到一定的角度,皮肤更是肉眼可见的韧性和弹性。
更为夸张的是,当工作人员试图用放大镜靠近观察时,发现墓主的脸部肌肉还有弹性,毛孔清晰可见。
这样的发现令在场的专家都惊呆,要知道该墓是距离今天已经700年了。
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,各种惊喜接踵而来,工作人员被一系列的谜团所吸引,陷入了解密的欣喜中。
特别是在慢慢地褪下墓主衣物时,发现该女子下身竟然穿着一件开裆裤,这也就证实古代女子穿开裆裤的习俗。
根据史料记载,我国古代不论男女穿的均是裙子,根本就没有什么裤子可言。后来大家发现冬天的时候,两条腿光溜溜地实在太冷了,就在腿上穿上两条套筒,上面用绳子绑在腰上,避免它掉下来,这就是最早的开裆裤。
可人们后来发现,穿开裆裤也不方便啊!特别是男性,如果需要骑马什么那可就遭罪了,这样就出现了穿裈,就类似于今天的三角裤。
裈的出现是男子的福音,可对于女性来说,就不是很乐意了,特别是皇宫的女子而言更不高兴了,这是为啥呢?
当然这也跟争宠有一定关系,相传在汉昭帝时期,霍光为了自己孙女不失宠,早日生下皇子,下令皇宫里面的女子必须穿上裈,慢慢地就很少有人穿开裆裤了,开裆裤作为一种情趣用品逐渐用于出嫁女子的嫁妆。
可是到了宋代,封建礼教越发讲究,女子穿衣都是里三层外三层,巴不得把人从头到脚都能起来。这样的衣着在冬天不要紧,可到了夏天那可就受罪了。
男子可以光膀子,女子可不行,那就只好从内衣裤上想办法,能少穿一点算一点,这样到了宋代开裆裤又开始流传开来了。
当然这样的开裆裤并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的,毕竟穿上开裆裤容易走光,对于劳动妇女而言是不合适的。因此,在宋代能穿上开裆裤基本都是大家闺秀,说白了就是“白富美”。
墓中周氏的衣着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,当然专家们又从周氏的开裆裤上找到了其他的答案,也就是有关她的死因。
专家们在周氏身上,发现了她还穿着卫生带,带上有凝固的血迹,身下铺着厚厚的棉被及臀部衣物,也留有大量血迹。
这也可以说明古代月事来时,女子为了方便也会穿开裆裤。
令人恐怖的是,专家们在仔细检查时,突然一个专家惊讶地大声叫起来:“这,这是什么东西?”
在一片惊愕中,众人纷纷挤上前查个究竟,原来在周氏下体旁有一个黑色的东西,经过细心研究辨认确定那就女子子宫。
那么从医学的角度解释,子宫能从女子身上脱落要么难产,生育后过度劳累或者营养不良,才会脱落。
从女子身份上来看,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都是不可能的,唯一的就是难产了。
大家又根据女子死后穿着开裆裤和带着月事带以及身下满满的血迹,大胆推测出,周氏应该是死于难产。
古代难产死后,需要及时下葬,所以才会出现在下棺时周氏的血还在流淌,而子宫也可能是在抬棺下葬时一路颠簸,漏出体外,才出现没来得及收拾的情况。
这不禁感慨,在医术落后的古代,女子生育真的就是一脚踩在鬼门关上啊!
除了女子开裆裤,人们在墓中,还发现了大量的绫罗绸缎,陪嫁的408件物品中,竟有329件是绫罗绸缎,可以看出,女子生前一定是个爱美之人,也足见宋朝纺织业的繁荣,人们物质水平之高。
同时,墓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,对于我们研究宋史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作者:宝贝俊
编辑:洛子帅
参考资料:《德安南宋周氏墓》——周迪人、杨明合著
